假若我很不同——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自闭症训练日记
严冬岁末,腊尽春回,草长莺飞的季节,万物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孤独症训练中心的老师们像往常一样热情的为孩子们进行着康复训练。曾参加过训练的患儿小俊(化名)的妈妈也带着他来到训练室,但今天还带来了一面崭新的锦旗,锦旗上耀眼的“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的字眼,代表了他们一家对儿童保健科卓老师、李老师、吴老师的认可和感谢。
回顾2020年8月,卓老师在儿童保健科发现一位母亲眼中噙着泪花,眼眶有些红肿,拉住身旁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便上前询问这位母亲。从交谈中了解到,孩子妈妈从小俊2岁左右发现他与同龄儿童不太一样,很难与其他孩子好好玩耍,但家里老人总说“孩子能吃能睡,没事找事”。这一拖,两年多过去了,孩子虽然个头在长,运动能力在增强,但是仍然不能很好地融入儿童群体中去,甚至还表现出有些怪异的行为,幼儿园也拒绝接收他入园。寻求当地多家医院无果,有朋友建议她带孩子到大医院就诊。小俊妈妈原本以为医生确诊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很快就能治好孩子的病。但经医生护士科普后,才知道自闭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期间,她将面临家庭的配合缺失、经济的压力......作为一名离异的单身妈妈,小俊妈妈感觉茫然,不知所措。卓老师了解到情况后,告诉家长:“尽管孩子现在有比较典型的自闭症表现,但处在干预的关键期,科学的干预技巧,会事半功倍。目前在我院康复训练需要排期,但您也不用担心,今天您先带孩子回酒店休息,我们会尽快想办法帮您解决问题。”卓必娟老师同李婷婷、吴晓玲两位老师商量后,并请示了科领导,大家决定尽快将该儿童纳入康复训练班,以减少家长等待的时间,同时减轻其经济负担。在三位老师的帮助下,小俊妈妈很快落实了短租住房,进入到训练班中。经过一个月的科学训练指导,小俊的认知水平、自理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小俊妈妈也看到了希望,燃起了信心。因为小俊妈妈工作和家庭经济的原因,小俊无法在我院长期接受康复训练。正在小俊妈妈愁眉苦展时,老师们主动添加了她微信并告知她,老师们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不定期为儿童家庭提供专业的指导,让小俊在家里也能得到科学的康复训练。 尽管训练过程总在重复、失败、重复、模仿中循环,但在无数次失败中总会有进步。慢慢的,小俊的情绪稳定了许多、不再随意乱扔东西了,可以按要求坐下来进行桌面游戏,有目的的语言增多了,并且和几位老师建立起来了深厚的感情。
上图是一位自闭症儿童家长代写的送给卓老师的信,自闭症儿童也能拥有非常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充沛的情感。
有人说过:只有生命才能进入生命,只有灵魂才能与灵魂交流。自闭症儿童虽说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是那么的不同,但在专业的训练和耐心引导下,我们之间的情感终会相通。除了针对儿童的康复训练,有时候在孩子背后那些绝境之孤、举步维艰的父母,更需要我们的关怀。这份平凡忙碌而充满温情的工作,让我们成为了孩子成长的参与者,也是家长值得依赖的“朋友”,让我们与自闭症儿童家庭携手共进吧!
作者简介:任露,主管护师
本科学历,工作9年,曾先后在我院手术室、麻醉科、儿科PICU和普通病房工作,对母婴护理,婴幼儿营养与喂养,儿童常见病护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儿童智能、心理行为相关测评,致力于用专业的技术,人文的关怀,为每一个儿童的身心健康给予最贴心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