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记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护理团队(一)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是四川省首家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现有护士14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多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学习、积极钻研,不断拓展,努力用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护理服务,为广大儿童提供儿童保健护理服务。
就诊儿童中,包含一些特殊儿童,其中有很多不能被及早地识别,并获得科学地干预,社会、家庭对这些特殊儿童的了解和支持还不足。他们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以社会交往与交流障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为核心症状的发育障碍,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也就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SD儿童家庭常常面临着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家长学习并获得有效干预资源和技能,促进家庭干预技能的科学化,进而改善儿童的家庭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
我科自2017年起开设“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家庭的培训干预指导课程。通过专业培训、长期进修等多种方式,组建了一支以全面促进为主的孤独症干预医教结合团队。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训练,道阻且长;ASD儿童的症状、能力常表现各不相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表现为智力发育落后,有的孩子也会表现出特定的精神症状,甚至合并多动症等情况。儿童家庭的认知水平、配合度等也参差不齐。针对不同儿童、不同症状表现、不同家庭干预水平,需要针对性制定干预方案,并随时同家长沟通和调整干预策略。
2022年8月,孤独症干预训练课第33期的12名儿童及其家长们准时参与干预训练。护士结合前期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量表(PEP-C)测评结果,经与家长沟通,初步拟定第一周训练方案和目标。结合儿童情况,建议采用BSR模式,当中以应用行为分析法(ABA)为训练干预的主要手段,以结构化教育训练为框架;同时结合早期干预丹佛模式(ESDM)、ImPACT、人际发展干预(RDI)等社会交往能力训练为核心内容,逐步提高孤独症儿童能力,改善其核心障碍。
进入儿童训练前,先进行家长课堂,旨在让家长们更全面、更科学的了解ASD,并做好强大的心理准备去包容和接纳孩子们,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我们和家长始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经过反复的沟通,与家长共同制定孩子的目标,引导他们打破思想和方法上的局限,与他们一起在积极鼓励、互相学习、及时修正中不断调整。同时,不断给予家长们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前期准备后,进入儿童训练阶段。24名家长全过程参与儿童训练中。不仅是训练孩子,也通过现场教学手把手教会家长如何观察、如何吸引孩子、如何强化训练、如何在家庭中举一反三执行。我们采用以一对一个训课为主,小组训练课、集体社交课以及运动课为辅的方式,干预儿童行为提升其能力的同时,也让指导家长实施居家干预,并实时返回视频进行分析评价,更好地做到医院和家庭联动。12名儿童家庭在每个训练日后,将干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非一朝一夕可见成效。多年来,逾500个孤独症儿童家庭在我科训练,儿童的能力得以提升,家长满意度达90%以上;同时,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也逐步拓展了“早期丹佛模式”、“关键反应训练”、“想法解读”、“学龄前孤独症沟通干预”等多种训练模式,始终兼持医-教-家庭相结合的训练模式方式让我们全方位、多时段、个性化地给予儿童训练,使他们逐步理解规则的内容、接受指令、尝试社交的方式,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下获得技能,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我们是护士,也是老师,更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儿童发生长育的过程是多变的、特别的,为了更好地为孩子们提供科学、专业、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我们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