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护理

再见,我的“烦恼袋”

发布时间:2023-11-02 14:09:42 本文来源: 小儿内科二病区 供稿: 吕慧、张文雯

       小小琳,一个27周的早产儿宝宝,因想和爸爸妈妈见面着急出生,但在生后一个多月没有见过爸爸妈妈。第一次得知她的信息是在医生晨交班时,主任特别交代了今天的入院患者,“早产、一个多月、体重2kg、有造瘘袋”,这里的每一个信息都是对我们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

       初次见面,看到的是一个被父亲小心翼翼抱在怀里的抱被,掀开厚厚的被子,入眼的是一个几乎看不到一点皮下脂肪的小小琳,头部置入了一根PICC、插着胃管、腹部贴着一个快跟自己肚子一样大小的造瘘袋,不哭不闹,睁着一双大眼环顾周围的一切,办好手续之后将她安排在了抢救室。

       因为病情的缘故,加上小小琳身体瘦小、哭闹时活动度大,造成造瘘袋与皮肤接触面松动,使分泌物渗出,再小的造瘘袋每次也只能维持一两个小时,因此需要频繁地更换。小小琳的造瘘袋就变成了他们一家的“烦恼袋”。

呼叫铃响起,“抢救室,怎么了?”小小琳妈妈:“造瘘袋又漏了,要重新换了。”“好的,我去准备一下物品,你稍等我一下。”“小小琳,怎么了呀?又不高兴啦?皱着个小眉毛干嘛呀?阿琳妈妈你帮我稍微固定一下她的手脚一下好吗,谢谢。”“好的没问题。”等小小琳妈妈固定好手脚之后,开始分离造瘘袋与皮肤,妈妈非常认真地学习并记住每一个步骤。因为不舒服,小小琳显得格外躁动,妈妈及时安慰她:“好了我的小心肝,阿姨给你换个干净的袋子好不好嘛,不哭不哭啊。”她像是听懂了似的,目不转睛睁着大眼看着妈妈,“小小琳好乖呀,你一给她说,她就真的好配合,果然心灵感应是最有效的。”“她要是不受这些苦就更好了,我和她爸现在全身心投入在她身上,就是希望她能早点好,早点回家,我生完她之后其实也出现了很多的产后问题,我都不管了,只要她好。”或许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保护孩子是作为母亲的本能。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你要换个角度想,小小琳只是提前经历了别人还没有经历的,这会让她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会轻易被打倒,妈妈你已经做得非常棒了,但是你也要注意身体,你会是她最坚强的后盾。”我轻声安慰道,临走时小小琳妈妈给了我一个拥抱,没有语言,却暖人心弦。

       在医护团队和父母的精心照料一个月后,小小琳的体重和各方面都长得很好,已经安排关闭造瘘口的时间,他们一家终于要和“烦恼袋”说再见啦,小小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