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十年之约,爱与生命绽放——“2025早产儿家庭养育主题项目·成都站”温暖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24 15:42:51 本文来源: 宣传统战部 供稿: 武茹玉

“当年只有巴掌大的早产宝宝,如今都长这么大了。”一见面,小九妹一家就和十年前的医护人员紧紧相拥,为他们献上纯洁哈达。这温暖的一幕,发生在“2025早产儿家庭养育主题项目·成都站”的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以下称“省妇幼”)协办,于2025年11月23日上午在省妇幼天府院区温情举行。

活动聚焦早产儿出院后家庭养育过程中的核心难题,通过生命故事的分享、专业科普讲解与暖心互动,为众多早产儿家庭传递了信心、知识与希望。


生命奇迹:590克“小九妹”的十年重逢

活动现场,最动人的篇章属于十年后的温暖重逢。2015年,体重仅590克、胎龄28周多的超早产儿“小九妹”,在省妇幼经历了89天的生死守护后成功出院。如今,她已成长为一名身形匀称、活泼开朗的十岁少女。

“对于28周超早产儿,呼吸、感染、喂养等六道关卡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当年的责任医师、现省妇幼天府院区新生儿科主任刘蓓蓓回忆道。小九妹出生后立即转入NICU,近20人的医护团队为她搭建起“生命桥梁”:在细如发丝的血管上完成PICC置管,通过暖箱维持体温稳定,实施“毫升级”精准喂养以规避肠胃并发症,并24小时严密监测呼吸与感染风险。

十年后的今天,小九妹的母亲哽咽说道:“小九从巴掌大一点,连呼吸都困难,长成今天的样子,是你们创造了奇迹。”小九妹也害羞地向医护人员表达感谢。这场跨越十年的生命之约,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坚守,更是医者仁心与生命力量的见证,深深鼓舞了在场的每一个家庭。

专业指引:破解家庭养育核心难题

除了情感的激励,活动更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养育支持。

在《新生儿疾病早期识别》讲座中,刘蓓蓓主任现场示范,教家长捕捉疾病信号。“新生儿肺炎不一定表现为咳嗽,更多时候是气促、呻吟、鼻翼扇动,”她结合案例讲解道,“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呼吸频率持续>60次/分,或出现精神萎靡,应立即就医。”她鼓励家长:“不必过度紧张,掌握这些知识,每个家庭都能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

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张亚果则围绕《早产儿出院后生长状况评估与营养管理》展开分享。她表示,评估早产儿生长不能只看单次数值,更要关注趋势,并使用“校正年龄”进行判断。针对营养补充,还提到:“铁、维生素A、维生素D是早产儿营养补充的‘刚需’。”同时提醒家长不必盲目补充DHA与益生菌,“除非有明确的消化道症状或医生建议”。

暖心互动:经验共享与希望启航

互动环节同样温馨感人。除小九妹一家外,另一位曾体重980克、住院93天的“小苹果”宝宝也与家人登台,分享了健康的成长历程。

在实操环节,家长们通过模拟场景,沉浸式学习喂养与护理技巧,亲身体会早产儿的真实需求,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拍嗝方法等实用技能,提升日常照护能力。现场还设置了赠礼和抽奖环节,为每组家庭都送上了暖心礼品。

中国关工委儿童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执行主任王立华表示:“早产儿的随访工作极为重要。出院后的家庭养育仍是当前亟需加强支持的环节。‘早产儿家庭养育主题项目’旨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家庭可实际应用的内容,持续为早产儿家庭提供专业关怀与指导。”

省妇幼党委书记苏建明表示:“早产儿是提前降临人间的小天使,承载着家庭的期盼,也面临严峻的生命考验。”他介绍,医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了从院前急救到长期随访的早产儿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并创新推行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此次‘成都行’作为项目的收官之站,精准对接早产儿家庭需求,搭建起医疗资源与家庭照顾之间的桥梁。我们将持续做好保障,把专业、实用的养育知识送入每一个家庭。”

活动在“早产儿公益陪跑计划”的启动中迎来高潮。该项目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长期随访、营养支持与发育评估服务,帮助家长树立“出院才是健康管理起点”的科学观念,用持续的关爱与专业的陪伴,护航每一个早产宝宝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