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第24届中国及亚太地区妇科肿瘤微创诊治学术交流会---汇聚全球智慧,共筑女性健康新防线

发布时间:2025-11-12 09:32:42 本文来源: 肿瘤妇科 供稿: 陈颖

  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及亚太地区微创妇科肿瘤协会和四川省妇幼保健协会主办,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和遂宁市中心医院联合承办的学术盛会——第24届中国及亚太地区妇科肿瘤微创诊治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妇科疾病微无创诊治与生育功能维护新进展培训班,在遂宁市中心医院圆满落幕。本次会议以“精准微创·守护生育·跨界创新”为核心宗旨,围绕妇科肿瘤微创诊治、微无创技术临床应用、生育功能维护三大核心领域,通过“手术演播+学术讲座+技能培训+专场研讨”四维联动形式,为来自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妇产科医护人员,打造了一场兼具学术高度、实践深度与国际视野的医学盛宴。

  



  首日手术演播:多屏联动,直观呈现微创技术精髓

  会议首日以高规格手术演播拉开帷幕,成为全场焦点。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王刚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熊光武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虎教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陈颖伍玲、李华、遂宁市中心医院牟德武、罗爽等国内知名专家,携手成都、遂宁、郑州三地手术团队,通过多屏同步直播技术,实时展示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机器人辅助子宫切除术、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症及乳腺良性病变等6台高难度手术。

  手术过程中,徐礼江、常军、邓凯贤、王利君、黄国华等资深专家全程进行实时解说,不仅细致拆解手术操作步骤、解剖层次处理技巧,更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血管保护、神经损伤预防、出血控制等关键问题,分享实战应对策略。高清画面与专业解说的完美结合,让参会者如同“置身手术室”,直观掌握微创技术的核心要点与操作精髓,现场反响热烈。

  开幕式致辞:共话行业发展,锚定精准诊疗方向

  10月25日上午,第24届中国及亚太地区妇科肿瘤微创诊治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妇科疾病微无创诊治与生育功能维护新进展培训班开幕式在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中隆重举行。本次盛会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聚焦妇科肿瘤微创技术的前沿发展与临床实践,共同探索微无创诊疗技术在保障女性健康、维护生育力方面的创新途径。

开幕式由四川省妇幼保健院院长王刚主持。王刚院长首先代表会议主办方致欢迎辞,他以热情洋溢的语调表示:“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丰收时节,我们非常荣幸与各位同仁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学术盛事的启幕。本次会议不仅是技术的交流,更是理念的碰撞与智慧的共享,期待通过深入探讨,为推动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妇科微无创诊疗水平的提升注入新动力。”

他指出,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与微无创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妇科疾病的诊疗格局,也为更多女性实现疾病治疗与生育能力保留的双重目标提供了可能。他衷心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充分交流经验、凝聚共识,为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贡献智慧与力量。

遂宁市中心医院院长何素玉在致辞中称,作为承办方,医院始终致力于推动妇科微创技术的普及与创新。此次会议由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与遂宁市中心医院共同举办,既是对医院学科实力的认可,也为区域妇科医学发展搭建了优质交流平台,将助力川中地区妇产科诊疗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为大会奠定了专业、务实的基调。

CA-AMIGO主席、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Felix WONG(黄胡信教授)则从国际视角出发,强调亚太地区妇科医学应加强跨区域协作,以技术创新破解临床难题,共同推动全球妇科诊疗向“精准化、微创化、人性化”迈进。

遂宁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潘昀、四川省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安彩霞也先后发言,均指出本次会议对整合行业资源、推广先进技术、保障女性健康的重要意义,呼吁全体参会者珍惜交流机会,共促学科发展。

  

  顶尖专家分享:跨界融合,解锁妇科诊疗新视野

  本次会议汇聚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高校教授及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等顶尖专家,围绕妇科肿瘤、生育功能维护、微无创技术创新等前沿领域展开专题分享。内容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获参会代表高度评价,被认为将推动妇科微无创技术与生育功能保护协同发展,为妇科诊疗事业拓宽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荷凤教授聚焦“遗传性肿瘤综合征”这一特殊群体,如何为他们守住“生”的希望?讲者带来了权威解答:从生育力评估标准,到冷冻技术时机,再到利用PGT阻断遗传链条,她为与会者清晰地勾勒出临床实践的“路线图”。而她强调的“必须为患者建立‘肿瘤治疗-生育力保护-遗传咨询’的一体化方案”这一观点,更是点明了关键——唯有实现从疾病治疗到生育追求的闭环管理,才能真正体现现代妇科诊疗的人文关怀与技术高度。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Felix Wong教授:以“O&G Technology empowers the future”为主题,立足全球视野梳理妇产科技术发展脉络。从传统开腹手术到腹腔镜、机器人手术,再到聚焦超声、AI辅助诊疗等新兴技术,他深入剖析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并预判未来“微创+智能”将成为妇科诊疗的主流方向,为参会者打开了国际前沿技术交流的窗口。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教授:围绕《妇科肿瘤患者的生育问题思考》,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针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常见肿瘤,分析不同治疗方案(手术、放疗、化疗)对卵巢功能、子宫生育能力的影响。他提出,需在肿瘤确诊初期即开展生育力评估,通过卵巢组织冷冻、促排卵后卵子冷冻等技术,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保留“生育希望”,为平衡肿瘤治疗与生育需求提供科学指导。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医科大学王智彪教授:打破学科边界,分享“超声脑机接口及其在妇产科领域的潜在应用”这一创新方向。他详细介绍超声脑机接口的技术原理——通过超声波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的信息交互,并展望其在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评估、功能性子宫出血无创治疗等场景的应用可能,为妇科诊疗技术的跨领域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刚教授:带来两场极具实践价值的分享。在《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相关的关键临床问题》中,他以真实临床案例为切入点,拆解保育治疗的适应证筛选、药物方案制定、疗效监测及复发风险管控流程,总结出可直接供基层医院借鉴的标准化诊疗范式。在《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的持续与清除:争议与研究进展》中,他直面HPV感染研究中的“微生态失衡是否影响病毒清除”“益生菌干预有效性”等争议问题,结合最新研究数据提出“微生态调节+免疫干预”联合防治新思路。

印度尼西亚教授Relly YanuariPrimariawan教授分享了在印度尼西亚,正面临这样的医疗困境:有限的医生面对海量的患者,许多生命因未能及时诊治而错失良机;微创技术亟待普及,机器人手术更是一片亟待开拓的领域。改变,迫在眉睫!我们热切期望携手中国同行,通过深度交流与紧密合作,将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引入印尼,共同提升本土医疗水平,为印尼人民开拓更广阔的健康未来。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以如何提高宫颈癌手术的患者生活质量为题目,阐述提升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需构建“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在医疗上,推行精准与微创治疗,在根治疾病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对器官功能的损伤,并积极管理治疗带来的疼痛、疲劳等副作用。在心理上,提供专业疏导与同伴支持,帮助患者驱散恐惧与焦虑,重建积极心态。在社会层面,鼓励家人关怀、促进社会接纳,并在康复期指导其重返工作与生活。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不仅活得更长,更能活得更有尊严、更有活力。

中南大学湘雅三院薛敏教授:以“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在宫颈癌中的运用与争议”引发全场深度讨论。她客观分析该技术“精准度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同时不回避“设备成本高、操作学习曲线长、早期宫颈癌手术适应证争议”等现实问题,呼吁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开展技术应用,避免盲目跟风,引导参会者辩证看待微创技术的临床价值。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朱兰教授:讲授《子宫附腔畸形的诊断处理》,从个体层面看,它能通过精准诊断明确不孕、反复流产的病因,借助手术矫正帮助女性实现生育愿望,减少因生育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与心理压力,提升女性身心健康水平。从家庭与社会层面,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减少医疗资源在反复保胎、流产治疗中的消耗,同时缓解“生育焦虑”带来的社会情绪,助力优化人口结构。此外,规范的诊疗体系能推动生殖健康领域的医学研究与科普,提高公众对子宫畸形的认知,进一步完善女性生殖健康保障体系,具有显著的公共卫生意义。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四川省肿瘤医院张国楠教授以“卵巢癌腹腔镜手术所致腹壁穿刺孔种植转移的肿瘤学与医学伦理思考”为题展开专题分享。他深入剖析了穿刺孔转移的发生机制与肿瘤学风险,并进一步从医学伦理角度探讨其临床责任与患者安全。张教授强调,在追求微创技术的同时,必须重视肿瘤根治原则与医源性播散风险,呼吁严格把握适应证,秉持审慎态度开展手术。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罗喜平教授:罗教授从生育力相关的生殖器官解剖基础入手,深入探讨了影响生育力的相关疾病。通过分享典型病例和手术视频,向大家阐述了先天性生殖道畸形的诊疗策略。另外,罗教授结合最新指南详细探讨了妇科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妇科疾病,女生全生命周期的生命力保护都有不同的策略:女性儿童期青春期生育期治疗,保育是基本的临床思维;妇科恶性肿瘤保育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宫颈癌、内膜癌、卵巢癌存在手术保育的可能性。这对于妇女生命周期至关重要。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王平教授:针对子宫颈旁边DIE现状展开阐述。王教授首先针对深部异位病灶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及影响病灶的大小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展开阐述;结合真实病例以及手术视频针对子宫颈旁DIE这一疾病的发病率、术前诊断、辅助检查优劣性以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以及术后长期管理进行了详细讲解。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陈捷教授:陈教授系统阐述了该技术如何从八大维度——直面疾病挑战、赋能诊断、制定个性化方案、优化患者管理、加速科研、推动学科发展、助力手术治疗,到理性展望未来——全面重塑诊疗流程。此举通过整合盆底医学中心,实现了“诊疗围绕疾病转、医师围绕患者转、医院围绕疗效转”的运营范式转型,是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模式的一项里程碑式探索,为把握AI时代机遇、驱动医疗质量跃升提供了卓越范本。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立民教授:以阴道内镜技术为核心的门诊宫腔镜检查与手术,正推动宫内疾病诊疗向“更微创、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迈进。冯教授针对阴道内径的技术起源与特点、设备器械规格、临床应用场景进行一一阐述。另外,冯教授也指出阴道内镜技术临床操作规范的重要性:包括准入标准、适应证与禁忌证、检查时机、术前准备、操作要点、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周洪贵教授:以“高危型HPV感染相关宫颈病变治疗思考”为题作专题报告,引发深度交流。周教授系统梳理了LEEP刀、冷刀锥切等主流技术的优势与适用场景,同时直面“年轻患者生育力保护、切缘阳性处理、病变复发预防”等临床实践中的难点与争议。她呼吁同仁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过度治疗,并重视长期随访与管理,引导大家辩证看待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与应用边界。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熊光武教授以“女性生育能力保护概述”开启深度分享。他系统梳理生育力保护的核心路径与前沿策略,聚焦临床常见的疾病、治疗对生育的影响,详解保留生育功能的诊疗要点与干预时机,同时客观指出技术适配性、个体差异等现实挑战,呼吁临床诊疗中强化生育保护意识,实现治疗与生育需求的精准平衡,为参会者提供兼具实用性与指导性的临床思路。

四川大学华西二院郑莹教授:机器人单孔手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该技术通过肚脐单一切口完成复杂操作,在切除病灶的同时,将创伤降至最低,患者术后恢复显著加快。结合华西二院临床数据,开展新术式并获得多项国际前沿新技术。其精准操作能力在淋巴结清扫等关键步骤中优势明显,助力肿瘤分期更精确。这一融合精准与微创的技术,正推动妇科肿瘤手术迈向精准化、人性化新阶段。


重庆医科大学张炼教授分别以“FUAS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及“聚焦超声消融治疗与女性生育力保护”为题,系统阐述了聚焦超声消融手术(FUA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的核心优势,客观分析了其“无创、精准、恢复快、可重复治疗”的临床价值。张炼教授重点探讨了FUAS在子宫肌瘤、腺肌症等疾病治疗中,如何通过其无辐射、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特性,为实现女性生育力保护提供全新的微无创解决方案,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展望。

西安交大二附院薛翔教授:《机器人手术——现代外科的革命性工具》授课中,高度肯定了其作为外科发展里程碑的意义。他着重阐释了该技术如何凭借超高清视野、震颤滤过和极致灵活的操作臂,实现超越传统的精准解剖与功能保护,显著提升手术质量、减少术中出血并加速患者康复。薛教授强调,应积极拥抱技术革新,加强专业培训,以推动这一尖端技术更好地惠及广大患者,引领外科手术迈向精准化、智能化的新纪元。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符淳教授:在《妇科手术方式的决策和腹腔镜操作技巧》授课中,系统阐述了如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最优化的手术方案。她深入剖析了在现代妇科手术背景下,如何综合考量疾病分期、患者诉求与术者经验,在多种术式间做出精准决策。符教授结合丰富临床实例,重点分享了腹腔镜手术的核心操作技巧与复杂情况应对策略,强调在积极应用微创技术的同时,必须将手术的根治性与患者安全置于首位,引导同仁提升临床决策水平与手术驾驭能力,让患者获得最佳诊疗

南方医科大学佛山妇幼保健院黄晓斌教授:在《深部内异症手术——从“混沌”到有序》的授课中,系统分享了将这一复杂棘手手术规范化的宝贵经验。他通过精湛的手术视频演示,详细讲解了如何实现病灶的精准辨识、彻底切除以及受累器官的理想功能重建。黄教授强调,通过将依赖个人经验的“混沌”探索,转变为遵循解剖层次与手术原则的“有序”流程,是实现手术根治性、保障患者安全并改善长期预后的关键,为该类手术的标准化推广提供了清晰路径。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贺红英教授:基于生育力保护的子宫腺肌病全程管理临床策略的授课中,该策略强调对育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精准分型与长期规划,融合药物、介入及保守手术等多元化方案,旨在精准祛除病灶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子宫、保护生殖功能。这标志着其诊疗模式从事后治疗到全程守护、从“治已病”到“保生育”的重要转变,为患者点亮孕育新希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世军教授:聊聊妇科手术并发症。通过精细化管理护航,妇科手术并发症防治迈入新阶段。当前,医疗界正通过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微创精细操作及术后快速康复等全程化管理策略,显著降低了出血、感染、器官损伤等风险。此举不仅提升了手术安全质量,更保障了患者术后生活品质,标志着妇科手术迈向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新台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刘娟教授:谈到ERAS理念引领盆底重建手术进入“快车道”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正成功应用于盆底重建手术。通过优化术前评估、微创技术、精准麻醉及多模式镇痛等全程管理,该模式能显著减轻患者手术应激、缩短住院时间,并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ERAS的应用推动了盆底手术的精细化与人性化发展,助力患者获得更安全、舒适的康复体验。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王延洲教授近日,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处理中取得关键进展。作为精准手术的典范,该技术有望在准确评估淋巴结状态的同时,显著降低传统系统清扫导致的淋巴水肿等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其示踪剂选择、超分期病理检测标准及在高危患者中的适用性,仍是学界探讨与规范化的焦点,标志着宫颈癌手术正迈向更微创、精准的新阶段。

四川大学华西二院林卫教授:认为临床对早期妊娠相关子宫动静脉瘘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高频超声及MRI进行精准诊断,结合介入栓塞等微创治疗技术,已成为有效处理该病症的首选方案。此策略在及时控制致命性大出血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子宫与生育功能,显著改善了临床预后,标志着其管理步入精准、微创的新阶段。

四川大学华西二院黄薇教授:以生育力保存为核心的个体化综合管理策略日益成熟。临床通过早期诊断、药物或微创手术精准干预,并融合辅助生殖技术,有效控制病灶、改善宫腔环境,全力为内异症患者留存生育希望。该多学科协作模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妊娠成功率,照亮了她们的生命传承之路。

陆安伟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NSRH 相关的血管与神经解剖雷婷婷遂宁市中医医院子宫肌瘤FIGO0-3 型手术方式决策思考陈颖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无瘤原则在子宫肌瘤中的应用与操作技巧

王登凤电子科技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子宫内膜癌的精准手术治疗罗德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不同类型尿瘘处理策略范江涛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机器人技术在不同复杂程度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罗爽遂宁市中心医院 无气腹单孔腹腔镜在孕期应用;刘晓芳遂宁市中心医院 携带者筛查的临床应用路径思考;伍玲四川省妇幼保健院 宫腔镜手术中生育保护策略。

南充市中心医院胡辉权教授:TVM 手术曾广泛应用于盆腔器官脱垂治疗的TVM手术,因网片相关并发症引发关注与争议。当前,全球规范已收紧,我国严格将其适应证限于复发与高龄重度患者。未来,通过强化手术登记、长期随访及新材料研发,TVM手术正朝着更安全、精准的方向革新,为盆底疾病治疗注入新活力。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毛熙光教授:影像资料在宫颈癌分期中精准评估仍存局限。虽然实现了宫颈癌分期无创精准评估,但仍无法完全替代病理学金标准。其优劣直接影响治疗方案选择与预后判断。绵阳市中心医院张勇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癌相关性警示与思考提出内异症与卵巢癌风险关联确认,警示需对高危人群加强长期监测与随访管理。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琼华教授卵巢癌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卵巢癌生育力保护与保存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共识针对育龄期卵巢癌患者,强调在规范治疗前提下,通过手术保育、生殖技术等多学科策略,助力患者保留生育希望。此举为年轻患者平衡肿瘤治疗与生育需求提供关键临床指导。北京朝阳医院刘崇东教授教授:宫颈原位腺癌(AIS)诊治迈入生育力保护新阶段。通过锥切术精准切除病灶并确保切缘阴性,为有生育需求患者成功保留子宫功能,实现疾病治愈与生育梦想的双重目标。重庆市人民医院陈诚教授: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淋巴囊肿的防治策略主要为精准预防与个体化治疗并重,显著降低临床发生率。

  

  专场靶向研讨:贴合临床,实现“学即能用”

  除专家主题分享外,会议还精准对接临床实际需求,设置宫腔镜专场、聚焦超声专场、生育力保存与保护专场、盆底康复与生殖健康专场四大专题板块,实现“靶向化”学术研讨。

  各专场讲者均为深耕领域多年的临床专家,他们摒弃晦涩的理论堆砌,采用“临床案例+实操演示”的讲解模式:宫腔镜专场中,熊敏教授讲授宫腔镜手术原则与技巧;何丽教授讲授宫腔镜下曼月乐固定术的多种方法,伍玲教授讲授宫腔镜手术中生育保护策略;王琼教授宫腔镜下残留妊娠组织清除;刘睿倩教授讲授宫腔镜日间手术管理;徐礼江教授讲授宫腔镜手术水中毒的防治。各位专家通过手术视频拆解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的宫腔镜治疗技巧,针对“宫腔形态评估”“术后内膜修复”等常见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聚焦超声专场则聚焦“无创治疗”,林振江教授的精准施策,个体护航——基于多元技术的子宫肌瘤个性化治疗新策略,李鸥教授讲授从量变到质变——以高消融率为前提的子宫腺肌症热消融治疗方法探索与初步总结;朱小刚教授对于胎盘植入 FUAS 治疗的价值,李华教授FUAS 联合 IVF 治疗子宫肌瘤并不孕的思考,唐英教授子宫腺肌病 FUAS 治疗病例汇报;陶华教授讲授宫颈疾病的 HIFU 治疗;黄国华教授讲授子宫肌瘤 FUAS 治疗的基础与进阶。分享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疗效评估标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生育力保存专场围绕管玉涛教授讲授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生育保护与能量器械选择;曾华教授腹腔镜在卵巢癌诊疗应用中的思考;徐礼江教授勿让 R0 切除成为“掩耳盗铃”—论晚期卵巢

  癌的探查方法与技巧;王刚教授讲授子宫内膜癌保育治疗相关的关键临床问题;龚衍教授讲授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曾玖芝教授讲授不明原因不孕-路在何方?李胜梅教授讲解早期人工流产术与生育力保护 ;张丹教授讲授生殖衰老的诊治“卵巢功能减退患者的生育力保护”展开讨论;盆底康复专场中李永红教授讲授基于膜解剖的盆底重建手术;万晓丽教授讲授中盆腔脱垂的诊疗实践与思考;张英教授讲授利用自体组织进行阴道顶端髂耻韧带悬吊术;杨旭教授讲授骶棘韧带固定术;唐辰典教授讲授艾托组合抗体引领双免治疗 3.0 时代等课件则针对产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常见问题,讲解盆底肌评估方法与康复治疗方案。

  

  会议价值与未来展望:赋能学科发展,守护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

  作为中国及亚太地区妇科肿瘤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具有多重意义:在知识传播维度,本次活动高效覆盖妇科微创诊疗、微无创技术与生育功能维护等核心领域,系统传递前沿理念与实操经验,助力参会医师快速更新知识体系;在行业协作层面,会议有效打破了地域、机构与学科界限,促进了国内外同行的深度交流与技术共享,为未来开展跨区域、多中心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临床转化方面,着力推动先进诊疗技术与理念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切实提升区域妇科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面向未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妇科将始终秉持“服务妇幼健康”的核心使命,持续聚焦临床需求与行业痛点:一是打造常态化高端学术平台,计划每年举办1-2场高质量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共话发展;二是深化与国内外科研医疗机构的多层次合作,重点推进妇科微创、微无创治疗及生育功能维护等领域的创新研发;三是通过“专家下沉指导”“基层医师培训”等务实举措,加速先进诊疗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推广,全面提升区域妇科诊疗服务水平。

  此次会议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中国及亚太地区妇科医学领域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学术交流为纽带,以守护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为目标,不断探索妇科诊疗的新方向、新路径,为全球妇科医学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