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一面锦旗映初心:儿科夜班里的川崎病守护记

发布时间:2025-11-13 10:32:28 本文来源: 天府院区儿科(血液肿瘤) 供稿: 卢瑞鸽 彭秋菊

凌晨两点的儿科病房,监护仪的滴答声与患儿压抑的哭声交织,病床上,3岁的小逸因川崎病持续高烧,脸颊泛着不正常的潮红,小手紧紧攥着他的衣角。这是夜班的第2个小时,也是小逸住院治疗的关键期——川崎病发病48小时内的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容不得半点马虎。

“宝宝不怕,阿姨给你量个体温好不好?”我放缓语速,指尖轻轻抚过小逸滚烫的额头。川崎病患儿不仅要对抗高烧、皮疹、黏膜充血等症状,更会因身体不适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小逸输着液体的手肿了,需要重新静脉穿刺,我用熊猫贴纸转移小逸的注意力,他勇敢的伸出手,信任的交给我,顺利完成穿刺。夜班护士的工作本就繁琐,而川崎病患儿的护理更需“精雕细琢”:每小时记录一次体温、心率,严格把控丙种球蛋白的输注速度,密切观察是否出现皮疹加重、手足肿胀等异常——这些看似重复的动作,却是守护孩子健康的“防线”。

就这样,在小儿内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小逸的高烧逐渐退去,皮疹慢慢消退。出院那天,小逸穿着新衣服,举着一幅写有“白衣天使温暖细心,巧手仁心倍感温馨”的锦旗,大声的说:“阿姨,这个送给你!”孩子稚嫩的声音里满是感谢,我想起那些在病房里度过的夜晚,想起小逸从抗拒治疗到主动伸出胳膊配合打针,想起家属从焦虑不安到露出笑容,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刻化为温暖的力量。

儿科护士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无数细微的坚守。我们既是为患儿扎针输液的“技术能手”,也是能安抚哭闹的“临时妈妈”;既需掌握川崎病、肺炎等儿童常见病的专业护理知识,又要拥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每次看到患儿康复出院,听到他们喊‘护士阿姨再见’,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这面锦旗,不仅是患儿家属对个人的感谢,更是对儿科护士群体的认可。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正是这些身着白衣的守护者,用专业与温情陪伴患儿对抗病痛,用坚守与责任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初心。她们的价值,不在闪光灯下的高光时刻,而在每一次精准的操作里,每一句温柔的安抚中,每一个守护生命的深夜里——这便是儿科护士最动人的职业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