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科普 | 这是一份最全的胃肠镜检查攻略,快来查收!与您一起捍“胃”健康

发布时间:2022-05-16 08:46:51 本文来源: 成人重症医学专科 供稿: 薛龙

有种检查,大部分人都会从内心表示拒绝——胃肠镜。疼痛、恐惧是人们对胃肠镜的固有标签。因此,不少人畏惧胃肠镜检查,这也致使一些胃肠疾病甚至肿瘤不能早期确诊,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从息肉到肠癌,究竟有多远?

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大肠是息肉的高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不适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但个体差异不同。    
      目前已明确至少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肠息肉一步步“进化”过来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 5-10年不等,但有的人也可以进展的很快。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从很年轻时肠道就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癌变再所难免。通常来说息肉的发生 随着年龄增长而更容易出现,但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其可能在比较年轻时就已长出息肉,因此患癌的风险比一般人更大。



切除结肠息肉可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 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虽然大部分医生根据经验,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断良恶性,但活检后显微镜下的病理诊断才是金标准,其中因此检查出肠道息肉都应进行切除。
      为何消化道肿瘤总是毫无征兆地来临,不易发现?

消化道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的症状,患者很难自行察觉到,即使出现肠胃不适的症状,也会归咎于食物上面,认为是吃坏肚子。同时结直肠、胃以及食管都属于空腔器官,即使突然长出一个息肉,也会不会对空间形成挤压作用,所以在早期阶段,患者通常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症状。

胃肠镜检查是目前发现胃肠道炎症、溃疡、肿瘤及癌前病变等最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无痛胃肠镜应运而生,解决了无痛难题。

无痛胃肠镜采用一种新的无痛技术,使病人可在无痛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整个过程胃镜检查只需20-30分钟,肠镜只需30至50分钟。检查和治疗后,一般只需几分钟即可苏醒。

哪些人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1.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无论男女)均应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发现有溃疡、息肉等病变,在治疗后应定期复查。

2.有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或大鱼大肉,喜吃腌制食品和烧烤,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

3.出现消化道不适的人群,比如胃痛、胃胀、反酸、烧心、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甚至大便带血等。

4.X线钡餐不能确诊或怀疑有食道和胃肿瘤者,需要尽快做胃肠镜以进一步排查。

5.有食管癌、胃癌、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均应定期复查。

检查之前你该做哪些事儿?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让检查结果准确无误。

胃镜

· 检查前一天晚上8时后禁食,检查当天早上禁食禁水;

           禁服药物(降压药可舌下含服)。

肠镜

· 检查前一天晚餐可进食容易消化饮食,如软饭、稀饭、面条、豆腐、鸡蛋、牛奶、豆浆等,禁食含粗纤维类食物;

按要求口服清洁剂清洗肠道,便于观察。

其他注意事项

1. 检查当天按预约序号在门口排队等候。

2. 无痛检查要求至少一名家属陪同,检查完后至少半小时才能离开医院,检查当天禁止开车及高空作业。

3.女性患者做肠镜检查应避开月经期及妊娠期。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内科现已经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技术成熟,专家问诊,设备一流,致力与您一起捍“胃”“肠”健康!

预约咨询:座机:028-65978136;手机:18382405026

参考文献

1.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

      2.林泳 王红,结直肠癌的筛查模式与筛查方法,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7,16(05): 342-345

      3.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1):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