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解开“歪脖子”的秘密——斜颈

发布时间:2024-10-09 14:20:23 本文来源: 儿童保健科 供稿: 付跃馨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又感觉挺常见的问题——斜颈,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歪脖子”。别担心,咱们用简单易懂的话,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啥是斜颈?

  斜颈,顾名思义,就是脖子看起来有点“歪”或者摸起来两边不一样。斜颈的发生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缩短而引起的头颈部扭曲,使头部向缩短的一侧肌肉倾斜,同时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下巴。



  斜颈由于不同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类型,主要分为先天性疾病所致的肌性斜颈、骨性斜颈;以及后天性疾病所致的眼性斜颈、神经源性斜颈、痉挛性斜颈以及习惯性姿势性斜颈等。其中肌性斜颈、眼性斜颈以及姿势性斜颈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为什么会得斜颈?

  说到原因,不同类型的斜颈其发病原因各有不同,但并不明确。以常见的肌性斜颈来说,肌性斜颈的小朋友们可能是因为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脖子这块儿受了点儿“委屈”,比如位置没摆好,或者是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让这块肌肉受了点伤,从而出现斜颈的情况。而眼性斜颈则可能是由于小朋友自身的眼部原因,如斜视、眼睑下垂等眼部疾病导致视物时出现头颈歪斜。还有一种常见的姿势性斜颈那就完全是爸爸妈妈们照护小朋友们的时候不注意姿势的纠正,长期一侧睡、抱、喂奶等导致的习惯性头颈歪斜啦。

  斜颈有啥症状?

  得了斜颈的小朋友,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头会不自主地偏向一边,脸也会转向另一边,看起来就像是小脑袋总是歪着看世界。如果是肌性斜颈的小宝宝,我们还能在他的脖子处摸到一个小肿块,并且小宝宝很难自主的向肿块边转头。如果斜颈的时间久了,不及时处理,可能还会影响到脸部的发育,造成两边脸不对称,出现大小脸情况。另外部分小宝宝由于长期一侧姿势的原因,还可能出现明显的偏头哦。

  怎么办?

  发现孩子有斜颈,别慌!早点去医院,医生会有办法的。首先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B超检查、视力筛查、X线等检查来明确小宝宝是哪种斜颈,再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小宝宝来说,1岁内多采用保守治疗。可以通过推拿、热敷、康复训练以及姿势控制等综合性的训练达到改善肌肉挛缩、阻止肌肉向纤维化挛缩方向发展,帮助肌肉放松、牵拉颈部肌肉让脖子慢慢“直”起来。当然除了在医院接受综合性的治疗外,爸爸妈妈在家里也要同时对宝宝进行家庭斜颈的纠正治疗。

  下图就是简易的家庭操作

  另外还有侧扳牵拉法和旋转牵拉法,但此两种手法均较为专业,具有一定危险性,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

  当然一部分小宝宝推拿、牵拉等效果欠佳时,还可以予以支具或者特殊枕头的辅助,进一步来控制头的位置,从而达到纠正、治疗斜颈的作用。

  如果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或无效,那就需要寻求外科帮助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眼性斜颈、骨性斜颈以及神经源性斜颈的话,则需要针对其原发病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治疗斜颈的目的。

  预后

  当家长发现小宝宝斜颈后,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恢复、到底多久才能恢复。斜颈小宝宝大部分预后都是比较良好的。斜颈治疗,尤其是肌性斜颈治疗通常需要3-6个月左右。有研究表示,在出生后一月内发现并开始进行治疗的斜颈宝宝其治疗效果及治疗所需时间均明显优于3-6月后才发现并治疗的宝宝。所以,发现越早,治疗越早,恢复效果越好,治疗周期越短。

  最后

  斜颈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其实只要及时发现、科学治疗,大多数孩子都能恢复正常的。家长们也不用太过焦虑,多跟医生沟通,按照医嘱来做,孩子一定会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长大的!好啦,今天的斜颈小科普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有个健康的脖子,快乐地看世界!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Kinga K.,et al.(2012).Torticollis[J]: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28(3) 365-378.

  [2] Emery C.The determinants of treatment duration for 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Phys Ther. 1994;74:921-929.

  [3] Ballock RT, Song KM. The prevalence of nonmuscular causes of torticollis in children. J Pediatr Orthop. 1996;16:500-504.

  [4]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muscle involvement and restricted disorders. In: Neurology of the Newborn, 5th ed. Philadelphia, PA: W.B. Saunders;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