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耳屎”要不要经常掏?
什么是“耳屎”?
“耳屎”医学名称叫耵聍,是由外耳道脱落的上皮细胞与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内的耵聍腺分泌的具有抗菌和防水特性的皮脂混合而成。耵聍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干性耵聍颜色多为淡黄或灰黄色,质地较干、易碎;湿性耵聍多呈棕黄色,质地油腻、粘稠,也就是常说的“油耳”。
干性耵聍
耵聍的作用
1、物理屏障作用:耵聍可以阻挡灰尘、小飞虫等异物进入外耳道深部,防止它们对耳道和鼓膜造成损伤。
2、抗菌、消炎作用:耵聍中一些成分具有抑制和杀灭耳道内病菌的能力,能维持耳道的微生态平衡,减少感染的风险。
3、缓冲声波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外界传入的噪音,保护鼓膜免受强烈声波的冲击。
4、保湿、保温、润滑作用:维持外耳道的温度和湿度,使耳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有利于耳部组织的正常功能;油脂成分可以润滑耳道皮肤,防止干燥和瘙痒。
5、自洁作用:外耳道的皮肤会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耵聍可以黏附于这些脱落的物上,随着下颌关节的运动(如咀嚼、说话等)逐渐向外移动而排出,而实现外耳道的自洁。
儿童耵聍过多的原因
1、生理因素:儿童的耳道相对较窄且弯曲,容易聚集;儿童耵聍腺较活跃,分泌较多;遗传因素导致分泌较多。
2、环境因素:空气污染较重的环境、干燥的环境等都可能导致耵聍分泌较多。
3、生活习惯:频繁使用棉签或其它工具掏耳刺激耳道皮肤,导致耵聍分泌增加,还可能导致耵聍推入耳道深处,从而形成栓塞。游泳或洗澡时,耳朵进水,可能会导致耵聍聚集。
4、健康问题:外耳道感染或炎症、中耳炎,耳道进入异物。
5、其它原因: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耵聍腺发育异常,导致排出困难;过敏反应(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屑等)。
儿童耵聍堵塞后的常见临床症状:
1、听力下降:孩子可能对声音反应迟钝或看电视、听故事时音量较平时调大。
2、耳痛:疼痛可能是钝痛或锐痛,耳道发胀,孩子会不自觉地挠耳朵、哭闹或表现出烦躁不安。
3、耳鸣:孩子可能会说耳朵里有嗡嗡声或其它声音。
4、 眩晕:严重的耵聍堵塞可能影响平衡功能,导致头晕或眩晕,与内耳有关,较为少见。
5、感染风险:如果耵聍栓塞长期未处理,可能会增加耳道感染的风险,特别是进水后。
儿童耵聍的处理方法
自然排出:正常情况下,耵聍多会随着咀嚼和下颌运动自然排出。
避免自行清理:不要用棉签、发夹、耳勺等深入孩子耳道清理,以免损失耳膜、耳道或推得更深。干净的毛巾轻轻擦拭外耳部分即可。
挖耳勺 棉签
就医处理:若耵聍堵塞出现上述常见的不适症状后,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一般会根据具体情况,而采用软化后冲洗法、吸引法,钩取法等专业方法清除耵聍。
儿童耵聍的预防措施
1、避免频繁清理:避免过度干预孩子耳道的自洁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掏耳行为。适量的耳屎有助于保护耳道。只有当耳屎积聚过多或形成硬块时才需要处理。
2、定期检查:定期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耳朵,尤其是有频繁耵聍堵塞史的孩子。
3、保持耳道干燥:孩子洗澡、洗头或游泳后,用干净毛巾轻拍耳朵周围,防止水进入耳道引发耵聍堆积。
儿童耵聍的处理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家长应定期关注孩子的耳道健康,避免过度干预或忽视问题。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正确的护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维护孩子的耳部健康。